设计艺术学院开展《艺术史Ⅰ》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公开课及交流讨论

首页 >> 人才培养 >> 精品课程 >> 正文

设计艺术学院开展《艺术史Ⅰ》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公开课及交流讨论 



设计艺术学院开展《艺术史

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公开课及交流讨论

图文:崔迎春

111午,“《艺术史》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项目负责人崔迎春老师为设计艺术学院同学讲授了思政公开课,设计艺术学院教学副院长杨大禹教授,艺术理论部教研室主任王艳云教授艺术理论部教研室安宝江副教授、张馥玫副教授,以及马院常红利老师等参与观摩指导。


       


设计艺术学院举行“艺术史Ⅰ课程思政”公开课观摩及交流研讨

课程内容为“艺术史——青铜器”,在教学楼N3E-301教室开展教学,在思政元素引导下提高专业课堂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课程融合思政元素内容融入课程讲解中,在教授艺术史的同时实现思想育人,为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中打好理论与实践基础。



设计艺术学院“艺术史Ⅰ课程思政”公开课讲解

程设计了多个契合点进行思政元素深度融合。首先是青铜器《后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其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其次是青铜器《 何尊》,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尊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通过对青铜器的讲解,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对国家民族的价值认同和自豪感,建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课后,崔迎春老师分别与设艺思政理论团队成员、艺术理论部老师进行了教学交流研讨分享授课体会共同探讨思政课程如何深入改革,更好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之中。